最近打開臉書,厭世和消極儼然成為顯學,過去被尊崇的價值一再崩解和遭受攻擊,這或許是新的世界誕生必經的過程,過程進行中還是令人想吐和暈眩,只有回家看著孩子天真無邪的笑容,跟著莫名其妙地揚起嘴角才覺得被補血了,當網路把人與人的距離拉到呼吸都會互相影響的程度,彼此的口臭和唾液互噴對方滿頭滿臉,明明就該各自保有的價值觀相互打架,這實在是很不健康,每天沉浸在這之中只會感到越來越不快樂,因為在網路上,快樂彷彿也是有罪的、過時的、如長輩文貼圖要被同輩訕笑的。
發現自己是一道支離破碎的浪,前浪是有錢有權有勢正邁向老年卻還未衰敗的,戰後嬰兒潮的巨浪,後浪是教改後去掉反共復國思維的,衝撞體系年輕大膽的浪,我們夾在中間無能為力又只能被迫跟著浪潮前進,支撐的動力被一一挖空,生活只剩下漲價的星巴克和打折的電影票,但又被嘲笑只供得起小確幸;只能用八卦、酸文和耍廢聊以慰藉和嘲弄我們不吃不喝120年都買不起台北市一棟房子的事實。
即使走一條阻力較小的路(意味著和上一代價值觀和行為沒有太大差異的路,大約也就是走入異性戀婚姻、生小孩,和擁有一份得以餬口的工作)也沒有比較愉快,人畢竟還是要尋求認同的,嬰兒從啼哭或微笑起始,就在和父母建立認同與否的關係,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環境不斷提醒你少數要服從多數、要合群不要意見太多、要認真念書以後才能考到好學校,考到好學校才能找到好工作,找到好工作才能當一個有用的人,一路乖乖聽話,乖乖念書,乖乖長大的人現在即將步入中年了,一回頭發現我們什麼也供不起,供了父母的老年,或僥倖依附在父母的退休計畫之下得以苟延殘喘個幾年,我們的老年又該怎麼辦?退休年齡不斷下修,我們於是成了沒有資格,不准變老的一代。
想起禮運大同篇:「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是的,引述這段話又要冒著被毒舌批評受到中國傳統思想教養的遺毒的風險)這個社會很明顯是失衡了,老人不能享清福,壯年中年青年想「有用」也無力轉圜現實,戰鬥力旺盛的多半早已飛往海外工作,留下老人和女人教養下一代,而教養下一代在這普遍沒有標準答案的世界,更是一件極為艱難的任務,往往要一邊力抗著上一代的只講究威權的教養方式,承受著人人盯著你教你如何教養的厭煩,一邊後悔為何要生小孩,為什麼不讓破壞生態讓地球病入膏肓的人類,直接因為沒人生小孩而滅絕。
消極令人難過,積極也並不輕鬆,但我還是想抓住我們這一代的失落,如果這是我們這一代共同的語彙,那麼它就有存在的價值和必要。
抱歉打了這篇冗長又無用的文章,哥哥上週末偷瞄我的臉書,叫著:「怎麼一打開就看到憂鬱症、自殺的貼文,妳的臉書會不會太消極了啊?」這陣子宇宙確實都丟給我這方面的課題,從一念無明到房思琪,太多太多了……但我不想完全略過,這是人生3學分的必修課,跳過以後還是要重修,所以要認真思索,至少想出一個答案。
打完這篇暫時浮現的答案是:停止關注臉書吧,這會不會是唯一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喜歡你的留言,每一句話都很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