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存檔

2016年12月18日 星期日

翻牆返回童年



很難用文字描述
那一剎那翻湧的情怯

當我
牽著小樂和阿Know的手
站在7歲那年第一次走進的教室門口

記憶湧現
在小學瞥見的第一眼
女同學留著長長的捲髮
戴著有蕾絲蝴蝶結的頭箍
半坐在木頭課桌上
輕快而嫻熟地和兩個男同學聊天
娃娃一般的臉
長睫毛
淺淺微笑
連身為女孩都覺得這樣的女孩可愛


20多年後
芬依舊像個洋娃娃
穿著打扮都如此精緻、時尚
卻也牽來了兩個頑皮的小男孩
舉手投足更多了人情世故的練達
喝令孩子的聲音比以前堅強果決
眼神交會的瞬間
我無法準確抓住自己的情緒
彷彿有一種默契延伸在我們之間
但時光的軌跡又將這股隱隱約約的默契
逕為分割
或許是過去的歲月汲取的制約
我不得而知


我一直都不屬於擅長聊天的人種
面對鏡頭永遠都只有一種僵硬的姿勢和笑容
即使人是我聚集而來的
卻不知道該如何開口去打開話匣子
害怕自己腦海中的想法化為語言
會破壞這好不容易織成的網子
幸好他們似乎很享受這聚會的樣子
來的6個同學5個都帶著孩子
秋月把兩個孩子放在娘家
視覺年齡像個大學生般的悠閒自得
攝影師柏年帶著可愛的小女兒
不停地按下快門
珮珮帶著老公和兒子
兩個都專屬她的小宇宙
以自己的速度運轉著


大家聊著回憶
聊著彼此和
那些不知為何沒來的同學
笑看成群又年齡相近的下一代
暢談無阻


我在想
離別這麼久以後的聚會
願意來的人其實不容易
儘管在人格形成的歲月我們肯定對彼此造成過
深遠的影響
但離別之後又各自吸收了新的養分新的陽光新的陰影
有著屬於自己的傷疤和包袱
失去回音的那段長長的歲月
再多的叩問都無法取代
那當時不存在的陪伴
太遲了
一切都已經發生了
又疏離的好像
一切都沒有發生



一開始我只是想藉由聚會和
遠嫁地球另一端的同學玉慧接軌
了解她為何選擇出走
以及為何十三年才回來這一趟
人好奇怪
芬說
那些天天在街上幾乎要摩肩擦踵的同學
兒子和她兒子就讀同一班卻不相認的同學
過了這麼多年也沒有人提起要聚會
同學們都到哪裡去了呢?


國小時的路隊
一開始排得長長的
爬了一段陡坡後地形豁然開朗
就是一一道再見的時刻
最早是魯家姊妹的房子
轉往建國路
我的童年好友小潔的家到了
資優生啟榮在轉角的那道牆
對我吐露過身為資優生沉鬱的心事
大排溝的附近住了好幾位同學
一下子路隊就短了三分之二
再走一段兩旁沒有住宅的建國路
民生路住著鄧家雙胞胎、佳怡、護方、珮珮
走到民生路尾巴
才是我自己的家
(那也是我長大後夢裡潛意識惟一認定的家)


大學之後
我們全家就搬離了民生路
然而大多數的同學都沒有搬家
也沒有離開石門水庫那一帶
想像他們的孩子也都走著長長的路隊回家
和他們父母的同學的小孩結成同一條路隊
命運穿插在彼此之間
牽連而又分歧
水庫和活魚餐廳和中山科學研究院
這些實體提供的工作機會
常是長大後的同學選擇的目標
(沒錯,也是他們父母親工作到退休的地方)
就連國小的校園也開始用鮮活的魚類圖像妝點


離開
似乎是切斷連結的最佳方式?


近期內
我不會再輕易發動一次聚會了
消化這因聚會而起的排山倒海的感覺
還需要一些時日
為什麼我就是不能跟大家一樣
輕鬆地參加聚會
擺出各種姿勢拍照
在那次聚會就把想聊的話說完呢
彆扭面對後再以文字吐實
這到底算哪一門子的天賦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喜歡你的留言,每一句話都很珍貴。